站长日志 第102回 最后一个寒假

2015年1月12日 周一 晴 体感略冷

之所以有这么个近乎绝望的标题,是因为我们学校新来的“奇葩”校领导组合!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举措是肯定会有的,但如此忽略民生大刀阔斧地改革上师大的传统还是第一遭听闻,简直不可理喻!!其中最可恶的就是他们口口声声说“寒暑假”是学生的特权,和老师无关,老师没有放假概念……多么反人类的论调,NND!老师不是人啊,不需要心理调节的吗?从外面调来的校长和书记只会为自己的仕途考虑,绝对不会为师大员工某福利,说白了就是两情商为零的刚度!校长书记为啥不能让群众给打个分??校长书记做决定不用调查民意吗?不民主到极点!!@#¥%……&*()

……好像严重跑题了……把恼人的BC双人组从我的脑中奋力踢开!……有多远滚多远

正文开始

周一一早我和老婆送了妙妙上幼儿园后,又陪她一起坐了9号线地铁,感受一下早上挤高峰地铁人贴人的滋味,最后在徐家汇和换乘一号线的帽子道别,我信步走到徐家汇花园好好欣赏一下早晨的公园美景。

早晨九点,徐家汇公园的人工湖,一片宁静

九点的徐家汇花园,人还不是特别多,人工湖一片宁静。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和现代建筑相得益彰,既见证着历史,又展望着未来。

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和现代建筑相得益彰

烟囱和冬天的树枝配在一起,想来也是极好的景致!:)

烟囱和冬天的树枝配在一起也是极好的景致!

瞧我瞅见啥了!居然是黑天鹅吃早餐!(菜泡饭?)这倒是从未见过,原来这货还有正餐啊,那平日里路人甲乙丙丁喂的都不知道是第几顿加餐了……能活到现在着实不容易啊

黑天鹅的早餐

十点过后,人开始多了起来,多是老人带着孩子来散步的。我也休息够了,想着再去怀念一下老家——徐家汇的新貌吧。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不断地旧貌换新颜,用相机定期去捕捉一下同样的位置或许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只可惜儿时的徐家汇只能存在于模糊的记忆当中:家门口那条瘦长的弄堂、老房子那两扇斑驳的木门、那搭建在阳台上的自制煤球灶、那一踩就吱呀乱响的楼梯和阁楼地板、那当书桌用的老式缝纫机,以及那几扇台风时便像要被吹走的木窗……摄影还算奢侈品和技术工作的当时没能留下这支离破碎的片段实在令人惋惜,于是只能现在故地重游,再去追踪一下儿时的记忆了。

先来一张地图,大家可以对照着地图看下文的描述,对徐家汇很熟悉的人请自动忽略~

徐家汇地图
被现代建筑包围的天主教堂

我的老家就在教堂后面,也就是现在伫立着五座曼哈顿公寓的位置。原本错综复杂的街区早已没有了,许多儿时天天走的小道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断头路。有时去教堂时,会抽空兜上一圈,感叹一下岁月的变迁。教堂前的花园在我童年还是西区车站,而在一旁的我就读的二中心小学先是变成了档案馆,再沦为停车场,再就直接被夷为平地了,连同一起消失的还有学校旁的气象局招待所。招待所旁边的小区至今还在,我有同学仍住在里面。当时这小区按照我们现在的概念来看绝对算得上是“高大上”的住宅了。与小区一墙之隔的原本的二中心幼儿园也早已“改嫁”,好在建筑物没什么大变化,幼儿园的零零总总还有些许的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操场上那只铁制的鱼型玩具,小朋友可以排队从鱼尾钻进鱼头爬出,虽然简单但大家却不亦乐乎;还有墙边那颗枇杷树,到了收获的季节,班主任汤老师会带着我们一帮子小朋友摘了吃,想想这画面多么温馨!幼儿园再往里走的教堂墙边,那水泥砌的垃圾房依旧在。想当初,就在离那不远的小石堆上,我光荣的“脑袋开花”——被小朋友丢的石头砸中额头……小时候的我倔强的很,即便因此被老师罚站的我依旧不肯认错(因为我压根觉得这不是我的错),而现在又何尝不是呢?原本这就是学校通往家里的必经之路,一帮放学的孩子们追逐打闹,一路喊着“天马流星拳”奔回各自那简陋却温馨的家,而今前路已被摩天大楼拦断,思绪也随之被无情的阻隔了……

过去无法抓在手中,更珍惜现在,或许将来就会少些遗憾。科技发达了,就让相机来留下现在的这些看似成为习惯的记忆吧,日后再来翻阅必定是一种新的怀念

现在的天主教堂

教堂周围已然全都变样,这里唯一没变的记忆恐怕也只有这座天主教堂了。说实话,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儿时的我从未踏进过这个教堂,一直到最近几年才经常去。

PIC_20150112_103112_AC5_XuHuiGongYuan

这里似乎是徐汇区政府所在地,不知道是后搬迁过来的还是从小就是,总之儿时压根没觉得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就以为是普通的街边房子而已……- – b。这条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叫“南丹路”,我小时候是条不起眼的小路,没什么大车,我们经常去这条街玩,究其原因就是这里有座公园——南丹公园(即光启公园),其实这里就是徐光启的墓(那整座公园岂不是一座陵墓??)小时候完全不懂,隔三差五的和小朋友们一起爬的那座“小山”,原来就是一个大墓……不过光启爷爷应该不会和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小孩一般见识滴,有了我们的陪伴,天堂上的他肯定还觉得增添了不少乐趣~~。手头没有现在光启公园的照片,回头若是能拍到再补进来。现在的光启公园也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了,据说是恢复成我爸小时候的模样了。我们小时候看到的是除“四旧”的产物了……

气象大厦

这里是气象局,就在南丹路和漕溪路交叉口不远的位置,这里在我看来是小时候觉得很高科技的地方,曾经有幸学校搞活动进去参观过一次,不过具体印象已经忘光了……只记得南丹路漕溪路口那块“电子噪音指示牌”依旧伫立在那里,九十年代的时候,我感觉这就是高大上的科技产物了,还和小朋友们一起在它面前吼过多回,看看自己能叫出多少分贝……(孩子就是这般“无聊”的好玩:)要说这里和我唯一仅有的一点点联系便是,我小学同学的爸爸妈妈都在气象局工作。注,气象局后面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小学、招待所以及气象局小区,明白这地理位置了吧

建国宾馆

气象局的对面,就是印象里很早就有的为数不多的宾馆:建国宾馆(貌似比华亭宾馆后造?没考证过)

建国宾馆门口的漕溪北路

建国宾馆门口的漕溪北路,正对面就是气象局,气象局右边就是教堂


PIC_20150112_102329_314_XuHuiGongYuan

顺着刚才区政府所在的南丹路一路东去就是天钥桥路,天钥桥路和南丹路的交叉口,儿时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但我记不起来啥样子了……记忆断层啊,没办法,这段路是高中的时候天天经过的,高中忙学业么,不在意路边风景了(悲哀的教育),所以接下来要介绍的就是我就读的百年老校“上海第四中学”(原教会学校“启明女校”)

上海第四中学

初中就读的宜山中学,在南丹路往西走的第一个交叉路文定路上,如今这个学校已经不复存在,校舍旧址现在变成“汇师小学”(即我的小学二中心小学,原名叫汇师,我读的时候改名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现在又恢复原来的名字),而汇师又占据了宜山中学的校舍旧址,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正好将我小学初中的记忆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高中其实也挺传奇,因为读到高二下的时候,我的老家开始动迁(就是造那曼哈顿公寓)。拆迁便是我与老家一切记忆渐渐远离的序曲,也因为拆迁,我高三的学习不得不每天从静安新城花45分钟的时间骑自行车去市四上学,练就了一双粗壮的大腿……如今的市四也是一片新面貌了,详情请关注随后推出的高中同学会一文吧。

我的高中市四中学门前的石板路

市四中学门前的石板路,从前应该也是这般光影缭绕吧?但印象里从未见过,读书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几乎没机会也没心情逛街。这条街上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白玉兰面包房,因为每到中午肚子极其饿的时候,就会传来阵阵的面包香!@#¥%……

徐家汇最古老的百货,六百,以及我儿时就修建的人行天桥

顺着天钥桥路往北走,很快就到达徐家汇的商业中心了,图上是最“古老”的百货——上海第六百货,以及我儿时就修建的人行天桥。我印象里六百和天钥桥路尽头的汇联都是很早就有了,六百两旁的太平洋百货和汇金百货都是后来造的,小时候的六百门口是26路车站,现在这种两截的巨龙车已经看不到了,想要知道样子的可以去《股疯》这部电影里找寻当时的片段

天桥上望下去,正前方就是看着造起来的“东方商厦”

走上天桥,在正中位置向西望去,正是我小时候看着造起来的“东方商厦”,记忆中东方比太平洋和汇金都要早。天桥的东面就能看到本文一开始写到徐家汇公园,儿时的行动范围基本就在这么一个圈子里了。图中那个玻璃圆球,也就是现在美罗城的位置是小时候经常去的“徐汇剧场”,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大多数组织看的电影都在这里,还有一小部分是在徐家汇公园北面的“衡山电影院”。

“大千美食林”与“太平洋数码二期”

从天桥往西走下去,就到了如图所示的位置,这张图左边画的是当时徐家汇标志性的新潮建筑“大千美食林”,而今成为“太平洋数码二期”。想当初“大千美食林”绝对是90年代时髦的餐饮代名词,连老婆这样不住在徐家汇的人都慕名来吃过冷饮,但似乎我没去吃过的样子,或许有?真么印象了……

资料很难收集完整,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但回忆必须告一段落,想来日后再去“老家”之时,再将未尽之图补完吧。假期可以不再放,但生活不能不再继续,将来的回忆是现在的我亲自去创造的,努力过好每一天,无憾就好!

2015年1月24日 清之 完成于帽子家

后记:刚从大学聚会回来,思如泉涌,但一翻日记,好多“草稿”等待完成,这债欠的不少啊,还是先完结一篇吧!坑总是要一个一个填滴:)